苯酮尿症 (A2-05) |
主要起因於人體將必需胺基酸中的苯胺酸 (phenylalanine) 代謝成酪胺酸 (tyrosine) 的代謝路徑上發生了缺陷,而導致苯丙胺大量的堆積在體內,產生許多和其相關之有毒的代謝產物,而造成病人的腦部傷害。
此病對腦部所造成的傷害是漸進性的,出生的嬰兒多無症狀,約在3-4個月後症狀才會慢慢的出現。其症狀有嘔吐、皮膚毛髮顏色變淡、濕疹、生長發育遲緩、尿液和體汗有霉臭味、抽慉、顫抖等異常的動作。
此病可簡單分為兩大類: 藥物型: 針對患者給予限制苯丙胺酸之飲食控制,使血中PHE維持在2-8mg/dl的範圍。必須有營養師的參與,除了考慮血中苯丙胺酸的標準外,也必須考慮蛋白質等營養的均衡攝取,使能維持正常的生長。
因為患者可吃的食物極為有限,而特殊奶粉的口味,實在令人難以下嚥。對此症目前已研發了許多低苯丙胺酸的食品,可供此症患者使用,但是國內很少廠商願意進口這些食品,因為患者少且利潤低;絕大多數的家庭也負擔不起昂貴的食療費用,我們需了解苯酮尿症者的難處並適時給病患家庭鼓勵與支持,協助其度過難關。
遺傳模式 苯酮尿症為隱性遺傳疾病。病童因同時帶有2個突變之基因 (由父母各得到一個突變基因),而無法代謝苯胺酸而發病。
苯酮尿症患者無法正常將人體的必需胺基酸-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代謝成酪胺酸(Tyrosine),而在體內大量堆積,進而產生許多有毒的代謝產物(如尿中出現大量的phenylpyruvate、phenylacetate、phenyllactate,使尿液和身體會出現腐臭味)。病人若不早期治療及嚴格的控制血中苯丙胺酸之濃度於治療範圍內,將會造成腦部傷害及嚴重的智力障礙。 苯酮尿症會有什麼症狀 典型苯酮尿症:依國內篩檢結果顯示,約佔70-80%。因為此病對腦部所造成的傷害是漸進性的,所以剛出生的嬰兒多無症狀,約在3-4個月後症狀才會慢慢的出現。其症狀有嘔吐、皮膚毛髮顏色變淡、濕疹、生長發育遲緩、尿液和體汗有霉臭味、抽慉、顫抖等異常的動作。若等到此時才開始治療,往往腦部神經已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了。
苯酮尿症的發生率為何 苯酮尿症的發生率有很大的地區和種族上的差異,由愛爾蘭人的四、五千分之一到日本的十萬分之一;據文獻報告,一般白人的發生率平均在一、二萬分之一,而目前台灣地區的發生率約為三、四萬分之一。 新生兒篩檢通知異常(疑陽性)之處理 新生兒篩檢是早期診斷最好的方法。於寶寶出生四十八小時餵奶滿24小時後,從腳跟採取少量的血液,測定濾紙血片檢體中苯丙胺酸的含量,當濃度高於正常值,接獲通知後請儘速配合醫療人員指示回診,如嬰兒有特殊症狀產生立即與新生兒篩檢中心或當地所屬轉介醫院聯絡,尋求正確醫療支援。 如何確認診斷是否患有典型苯酮尿症 確認及鑑別診斷的項目應包括有: 如何治療苯酮尿症 (1)限制苯丙胺酸之飲食控制: (2)治療原則 (3)定期監測血液中苯丙胺酸濃度,建議一歲以前每一週測一次,一至三歲每二週測一次,三歲以上穩定控制者可每一個月測一次,並於每三個月監測其營養狀況及生長發育狀況。六個月大即可施測發展評估測驗,針對若有發展遲緩之方面進行早期療育與復健。 (4)在臨床上這類病人必需終生飲食控制,早年針對許多控制到六歲後便放鬆治療控制的病人,後來證實往往易發生情緒不穩定及身心失調的症狀。而針對反抗時期的青少年,若因從眾心理而放棄飲食治療,則會造成許多行為上的偏差、暴躁等現象。尤其生育期之女性苯酮尿症患者,更應嚴格控制其血中PHE濃度,以免指數過高而生出先天性畸形兒。故控制的愈嚴格,追蹤愈密集,病患發展的狀況愈良好。
|